01
當一個家庭生了病,一定會有一個人,把家庭的病癥表現出來。
而這個人往往會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、敏感度較高的、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——我們的孩子。
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,幫助父母,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。
當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,而把自己變成“問題兒童”,則可能喚醒父母反觀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個人成熟度。
02
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,有自己存在、運行的規則和需求。
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催眠場,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師。
父母積極的表達就是在給孩子正向催眠,而父母消極的表達就是在給孩子負向催眠。家長要學會正向積極的表達,說出的每句話,做出的每個動作,甚至傳遞給孩子的每一個眼神,都在對孩子進行著‘催眠’。當你給予孩子、伴侶的是愛、信任、力量和支持,家庭就成為了每個人成長的幸福之地。
家庭需要一對關系良好的父母。
只有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運作正常,他們才能安心撫養孩子,孩子才有機會健康成長。
如果夫妻之間關系不佳,家庭中的成員就會被迫做出不良的適應,利用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。
這些即時、自動的防衛方式,既傷害自己,也傷害他人。
03
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求助。
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后,往往發現是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問題。
她們進一步成長之后,了解到孩子的偏差行為,是為了化解父母婚姻關系中的沖突和壓力。
也就是說,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,來維系整個家庭的平和,他們寧可成為“問題兒童”,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。
而且,他們往往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。
心理疾?。ㄩL期積累導致生理疾?。?、行為偏差(多動、暴躁、飲食失調、網戀、早戀、輟學、逆反、自卑、膽小、恐懼、自大、憂郁、精神分裂等),永遠不是單獨的、個人的現象。
是因為家庭本身生病了,有行為問題的成員,只是病態家庭的“發言人”、“代理人”而已。
例如:孩子的恐懼感是家長長期催眠的結果。
◆ 過度反應/過度保護
曾經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
他們讓嬰兒去接觸毛茸茸的小兔子、濕漉漉的青蛙甚至是無毒的蟒蛇……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并沒有表現出害怕。
但是為什么有些孩子長大后會怕狗、怕黑呢?
答案很簡單:因為家長的過度反應,導致了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恐懼。
比如,當孩子想要觸摸狗狗時,家長可能會大聲訓斥,并做出假設“小心它咬你”。
其實這樣的行為也能理解,誰不想自己的孩子遠離危險。
但對危險事物的過度反應不僅會讓孩子喪失勇敢,還可能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。
孩子玩滑梯怕摔著,孩子去戶外怕磕著。
有時候孩子根本還沒有嘗試,就被家長代替著做了決定:你不行、你會受傷!
慢慢地,孩子也會開始覺得自己不行,變得不自信,不敢嘗試新事物。
◆ 恐嚇式教育
孩子年紀小,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階段,所以對周邊的環境和人會非常敏感。
所以家長一些不當言論就很容易會引起孩子的恐慌。
想想下面這些話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:
再不吃飯就讓大灰狼來抓你!
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!
雖然家長只是想讓孩子乖乖聽話,但是這種行為,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可不小。
長此以往,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膽小、懦弱的心理。
◆ 標簽效應
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:“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,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。”
家長的每一句“你怎么這么膽小”,都是把孩子變得更加膽小的一根稻草!
甚至有的孩子,因為本身性格比較內向,就被家長貼上“膽小”的標簽。
實際上性格內向與膽小是完全不一樣的!
內向的孩子慢熱、好靜,這是他本身具有的一種特質,但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勇敢冷靜!
家長如果一直給孩子貼上“膽小”的標簽,那么孩子很可能會逐漸產生心理暗示,從“假膽小”變成“真膽小”!
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的病態。
04
當孩子出生,進入原生家庭系統,成為家庭系統三角關系中的一角后,孩子也會成為父母關系的焦點。
家庭系統中缺席的角色,會有人自動補缺,這個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個。
如果母親忙于事業,整天在外奔波,沒有在妻子和母親的位置上;
或者母親停留在少女時代,不從父母處獨立,而是帶著孩子寄養在自己的原生家庭。那么由于母親沒有扮演她的角色,家庭在親密關系上就會出現空缺(真空)狀態。
然而,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,必須有人扮演跟父親平等的角色,來維持婚姻關系。
于是,女兒可能會成為媽媽的“代理人”。
當爸爸忙于工作時,也許孩子會擔負起照顧家庭、媽媽及更幼小孩子的責任。
這樣的孩子會變成“超級負責人”或“代理父親”。
05
如果一個家庭中,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。
其中一個孩子會扮演可愛滑稽的角色取悅家庭成員(尤其是父母),這樣的孩子是減少父母摩擦的“開心果”。
還有一個孩子會在家中扮演“超人”、“圣人”或者叫“英雄”的角色。
在班里永遠是贏得榮譽、當選班長,這個孩子榮耀父母,為家庭提供面子。
也許會有一個孩子產生反社會行為,借著這些行為,來表達父親(母親)隱藏在內心的對母親(父親)的憤怒。
這個孩子也許是不學習、惹麻煩、多動、憂郁、自卑,他(她)的問題可能會轉移父母之間的沖突,甚至會使父母因為擔心他(她)而彼此親密起來。
獨生子女家庭,往往由一個孩子,扮演所有的這些角色,由孩子承擔家庭的一切問題和需求。
06
因父親家外有家,在父母瀕臨離婚的幾個月間,上中學時安靜、文雅、品學兼優的女兒,突然成績下滑、憂郁、輟學、自閉,離家出走并試圖自殺。
當母親因為女兒的狀況向父親示弱,父母二人協力來關懷女兒,并因為血緣關系難以割舍,父親回歸家庭之后,女兒豁然痊愈。
父親因此感慨萬分,演繹一出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的故事。
家庭中的兒子,上中學時極其出色,功課均優,幾乎每個學年都以全票當選班長。
初三下半年中考前幾個月,卻出現腹痛、腹瀉癥狀,持續多月,無法正常上學。
父母帶著他去上海、北京各大醫院檢查,均無法查出病因。
無奈休學,重讀初三。
此時的家庭狀況是:父親有關系親密的女友,常常在外留宿,母親極為苦惱。
當兒子因莫名其妙的病癥,影響中考和身體的成長時,父親開始回歸家庭并全力治療兒子,夫妻關系因齊心協力關照兒子而緩和。
暑假過后新學期開始的時候,兒子復原了。
07
這樣的孩子,便是家庭中的“代罪羔羊”。
“替罪羊”通常是家庭問題的承擔者、“代理人”,而家庭也往往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尋求治療,使家庭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。
可以說,孩子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犧牲、貢獻和服務。
孩子這么做是出于家庭動力,而非個人選擇。
家庭系統中的個人,有填滿處于“真空”狀態關系的傾向,孩子,往往是自動滿足系統需求及隱含空缺的人選。
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受到父母關系的影響。
當家庭關系面臨危機時,個人會扮演多種角色以適應壓力,而失去真正的自我。
而脆弱的孩子,越是想扮演好角色,來幫助父母,家庭的不良狀況越會持久不變。
當孩子因承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變成“問題兒童”,則可能喚醒父母反觀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個人成熟度。
08
由于我國獨特的國情,過去由幾個孩子共同承擔的期待,和壓力,現在由獨生子女一人承擔,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為偏差,及各種身心問題。
如果父母的婚姻關系良好,則對獨生孩子是好的;
倘若家庭處在不良婚姻中,獨生子會承擔所有潛藏的問題。
在健康的家庭中,每個人扮演健康的角色。
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提供示范:
如何扮演男人或女人的角色;
如何扮演丈夫或太太的角色;
如何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;
如何培養親密關系;
如何做個正常、健康、有價值的人;
如何與他人保持適當界線而不做逾越角色的事情
……
孩子是出色的學習者,他們時刻以敏感于成年人三百倍的身心,觀察、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。
孩子也是糟糕的詮釋者和表達者,他(她)沒有建構起完整的、邏輯的、合理的意義的能力,也沒有對應的豐富詞匯來表達出他(她)思考、懷疑和好奇的一切。
作為學習者,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指引。
找出自己家中特有的問題,是每個人的重要功課。
一旦我們根據因果律,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,便能做出些補救措施。家中的焦慮便不會有一個人吸收和承擔,造成“問題兒童”、“精疲力竭的妻子(丈夫)”或身心病癥。
—END—
深圳市扶禾心理教育咨詢顧問有限公司
服務熱線:葉老師 18038093135
王老師 19926408018
何老師 18038013296
公司地址:深圳市寶安區松崗樓崗大道13號
網 址 : www.hfstly.com